「靈魂本來是平等的,但是肉體不是,所以在人的世界裡,唯一的平等,只有靠藝術來完成。」
好久沒有來聊聊書本,最近想寫的幾篇心得文都會把幾本相似主題的書一同配對、一起談談。
新年新生活後的第一篇,就從談論「音樂與書本」開始!
不知是否所有閱讀者都習慣在閱讀時聆聽音樂呢?
我自己是在近兩年才有會在讀一本書時,特地去尋找一首歌甚至一種音樂類型(諸如:爵士樂、電子樂、搖滾樂、古典樂⋯⋯)在閱讀時播放。畢竟,在這個日漸吵雜、習慣了與外界聲音相伴的時代中,閱讀這樣「靜」到極致的事,也許在某些時候不免令人感到「寂寞無邊」的慌亂。
有趣的是,當你試著去為一本書找到它的「音樂」時,是否也在試著越過「文字」的邊界,更加深切地去探索書的“靈魂”,感受它的聲音?
更加有趣的是,我發現在這個過程中,越經典或深沉的書籍,在我心中並不總要搭配上嚴肅的音樂,可以用電子爵士專輯搭配尼采的《悲劇的誕生》,可以是日式R&B配上卡夫卡的《城堡》,或是獨立搖滾樂佐以愛特伍德的《使女的故事》。自然每個人都有獨屬於自己的獨特搭配方式,如同每個人也可以在閱讀時運用不同地感官來感受一本書,只是於我而言是「音樂」。
一直以來都是「音樂」,在談論書本之前,我們不妨先想想「音樂」的角色,在我們的人生之中、也包含在人類社會之中的重要性,它如何保存了人生某一時刻的記憶,如何延長了某一深刻的情感(無論悲喜),如何濃縮為我們無法言說的靈魂語言,讓我們因為音樂的喜惡,愛上某人或者離開某人?
在中文的語境中,子期與伯牙之間透過音樂的情誼生出了「知音」一詞,在子期死後,自認琴中的情感再無法被理解的伯牙,將琴摔壞,不再彈琴。
所以,彈琴者、演奏家為誰而奏?少了聽者,缺失了「知音」,又有誰來回應那些隱含在曲中的情感呢?
啊,如此美妙又如此哀傷的關係,在郭強生的《尋琴者》中被彈奏,又如同餘音那般縈繞於讀者心中,久久難以消散、難以遺忘。
《尋琴者》給我的感覺是相當清冷寂寞的,許是由於離別、死亡、破滅,這些隨時可能閃現於心中的感受,讓書中的角色們有一股——被痛苦與遺憾所驅動的——衝動去「尋」。
『尋找』,一個再正常不過的行為,一個似乎總要有所目的的行動。
但驅使某人去尋找的原因是什麼?讓某人能夠停下尋找的終點又在哪裡?
而在過程中,又該透過什麼樣的方式、什麼樣的媒介來尋找?
『琴』,在此是鋼琴、是被奏響的音樂,也是如同子期與伯牙那般,透過樂曲的靈魂對話。
為何演奏?為何聆聽?
抱著如何的心情為誰而演奏呢?又懷著何種的情感在聆聽誰的琴聲呢?
鋼琴家、音樂老師、樂迷與調音師,將音樂作為夢想、作為啟發、作為慰藉或作為語言,
是否都在渴望能使音樂超越“聲音”,幻化為名望或成就,轉化為再也收不到的回應和愛情呢?
飽含著愛與渴求被愛的靈魂,為音樂騙進了肉體,從此,雙耳是否成了連接肉體與靈魂的橋樑?
藉由彈奏每一個琴鍵的強弱,試探著秘而不宣的情感能否透過另一雙耳朵被破譯、理解。
藉由播放某些音樂,是否我們也在試探著能接收到相同頻率的「知音」前來,突破肉體的不自由,以靈魂相愛?
《尋琴者》是一本深刻而美麗的小說,讀完令人反覆回味、思索,是一本真正寫到心中,寫進靈魂中的作品。它讓文字突破了語言的限制,「音樂」在此成為了新的主宰,它要求讀者拋棄文字的表象,以純粹的感受來「聆聽」這本書。
一本如此獨樹一幟、如此絕妙的作品,實在不適合讓我過多地去拆解內容、解析意涵,死板地停留在文字的範疇,對本書而言簡直猶如“褻瀆”。
因此我最好在此打住,只在這篇心得中提出一些值得思索的疑問,以及小小的感悟,剩餘即留待讀者自己來體會。
遺憾也好,憂傷也罷,無論讀完後留存了如何的感受,能夠擁有難能可貴與自己靈魂交談的時刻,都已足矣。
啊,作者郭強生實在不可思議!希望讀《尋琴者》的讀者們都能找到當初把自己靈魂騙進肉體裡的音樂!☺♪
石黑一雄的《夜曲》待更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