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31zxC4bGjoL.jpg

「凶嫌們一切不滿都是因為缺少「愛」,進而產生「誰都可以,就是想殺人」的念頭,期望全世界都關注他,心裡真正在呼喊的其實是:「誰都可以,拜託來愛我!」就像嬰兒哭鬧要媽媽抱抱一樣。」


  我記得過去有寫過一篇卡波帝<冷血>的讀後心得,那時候有提到一些,但隨著最近越來越多心理方面的書籍出版,和最近在一些家庭教育課程中看到的社會現狀,我開始又思考:為什麼這個社會貌似有越來越多冷血的青少年?越來越多濫殺無辜的憎惡式犯罪?

  很多書會寫到"家庭的教育方式"會影響孩子很多等等的,當然"家庭教育"絕對是個重點,有太多心理學、社會學的研究能夠讓我們看到這些數據和影響,但是"社會環境"呢?在生活中,"社會環境"決定了一切價值觀和教育模式,如果環境就是冷漠、懲罰與規範,那從小就接觸這些社會環境的孩子長大了,還是教給他的下一代一模一樣的思考模式。

  最近因為實習有幸觀摩一些中小學的家庭教育活動的舉辦,加上讀了這本書就有感而發,我突然發現原來有些班級都知道他們的同學因為嚴重的霸凌而自殘,但沒有人幫助他;突然知道原來很多家長為了清寒補助金而選擇撫養孩子,而公權力束手無策。有個孩子說:「他向家人說了自己的真心話,但家人根本不願意傾聽,更別說回應,這讓他很失望。」我不知道在未來的日子中,他還要失望多少次,他會不會就此放棄了,因為放棄太容易了!比起苦苦相信、等待容易多了。也許這個孩子的家長因為自己都無法滿足愛的需求而自顧不暇,所以他根本看不見他的孩子的需求,也許這個家長就是對社會環境不滿、對生活不滿,因此他放棄了他的孩子。

  很多時候,其實家庭是第一個讓孩子學習愛的方式、感受和付出的地方,社會環境和學校也許是第二手,但依然同樣重要。如果有一個人,兩處都得不到,學習到的只有失望和孤獨,要怎麼期望這個人像個我們所說的"正常人"?

當一個人投入情感關係中時,大多數的人巴不得還沒說出口的話,最親密的人就該知道他的需求、就該了解他;對愛的需求表達退化成嬰兒的方式,嬰兒用哭聲來懲罰家長忽略他的需求,用尖銳的哭聲懲罰沒有給予他關愛的家人,在情感表達的領域,青少年也好、成人也好,有些人希望得到關愛的方式是:傷害別人、懲罰別人,好像透過這樣的方式,有一天就會有人發現他的需求、抱歉過去忽略了他的感受,好好來愛他...   這是心理學研究中正常不過的人類情感機制。人是如此渴求被理解與關愛...

  我依然相信,社會不能全權責怪犯罪者的家庭,正如我們不能期待一個人生出孩子,他就知道怎麼教育孩子一樣;社會對於犯錯只有疏離、責怪、懲罰,但是我們從不自問教育需不需要學習?"愛"的表達、感受何付出需不需要學習?這樣的社會環境也許應該改變?

 為什麼讀了卡波帝的<冷血>後我對死刑感到懷疑?為什麼聽了這麼多孩子的心聲後我依然懷疑死刑的效果?因為也許有些人就像書中的案例,已經放棄自我,不在意刑罰,殺人只是一種奪得注意力、反抗社會的手段而已,也許我們該自問的是為什麼這些案件越來越多?越來越層出不窮? 

 

arrow
arrow

    Greenjir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