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樣的一個人,或許能夠很成功地積攢些甚麼,但他卻獲取不到成功。因為他是他自己的敵人,也因此永遠無法享受他的收穫。

 

我借這本書是由遠景出版、楊月蓀所翻譯的版本。


我想這本書一開始的鋪陳是很長的,讀前面的時候會覺得有點不耐煩,這可能跟作者寫作手法也有關,畢竟他是希望忠實呈現整個案件的來龍去脈,讀到中間就真的有讓人毛骨悚然的感覺了......真正讓我感到恐懼的部分其實完全與罪犯的犯案手法無關,而是作者深入探討犯案者的內心活動的部分。

如果真的要探討這本書的話可以分成太多面向,我本身比較感興趣的是作者節錄精神科醫生的說詞的部分,

「當一個孩子在有能力充分抑制由嚴酷體罰而獲得的極度快感之前,如經常遭受到這樣的暴力,可能會損害正在初步形成中的自我中心意識,以致成人後無法有效的控制他的衝動行為。他們似乎不能分辨情感流露的真與假。最明顯的是,這些人在進行暴力行為的當時,都不願意流露或表示發洩心中的氣憤與暴怒。他們都表示在殺人時並未感到暴怒,心中也沒有任何說得出的氣憤,然而他們卻有能力做出強力而殘暴的兇殺。」

 「也就是說,他們由於好戰的精力過剩,或由於體內有一種不穩定的自我中心防衛系統,定期性的迫使他們這種過剩的精力以最赤裸、原始的方式發洩出來。這樣的人,特別是已呈現情緒不穩定的人,如果不知不覺將他們所要加害的目標看成自己過去創痛經歷中的關鍵人物,這時他這種謀殺的潛在力就會活動起來。 」

我想作者是不贊同判處他們死刑的,每個人當然都可以有不同的想法,但是對我而言,這段話所表達的是:「那些犯罪者並不是本身這麼冷血。」

他們會感激對他們好的人、會掛念自己家人,只是當他們憤怒時,他們無法控制,只能將自己生命中的苦痛化為暴力的型態,強加於他人之上。

我在想,當我在看這本書的當下,因為我已經知道他們就是罪犯,所以我心中就認定他們的善良不如其他人那般純淨,只是虛有其表的善,而他們的迷惘只是他們走向惡途的掩飾...但我漸漸開始思考,死亡是對他們最好的下場嗎?也許一百個人有一百種想法,也許我們始終不能確定精神影響一個人的行徑多深...

但是在宣判一個人死亡的罪刑時,我們卻不得不重新深思...


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突然想起我看的那部電影<<Boy A>>,台灣似乎翻譯為<<心靈鐵窗>>,主角在小時候涉嫌共同謀殺同班的一個女孩,因此被判20年刑期,出獄後他有了新身分、找了一個工作,交了女朋友,他的行為已經擺脫了罪名,他已經不再傷害他人,他甚至幫助了一個小女孩的生命,但是到最後當所有人得知他就是當年犯下那個案子的孩子時,沒有人願意接納他,建立的友誼、愛情都瓦解了,而主角最終也選擇自殺。

我明白要接納一個曾經犯罪的人是如此困難,但是我們總是將惡的部分放到最大,而疏於去談一個人的良善。如果要用冷血的理由去定一個人的罪,那是何等容易,因為他們所作所為確實是泯滅人性,但是有時候賜予他們罪刑的人也是冷血的...因為很少人在意他們心中所在乎的,看不見他們同樣也有人心的脆弱,而那種恐怖的傷痛正是驅使他們向外去擊倒什麼的力量......


也許比起以懲罰來改變一個人,不如以教育和良善來引導一個人走向社會,也許這一切不一定都有用,但是我們總不能只接受一種方法,而永遠抗拒給他人一個新的機會。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reenjirou 的頭像
    Greenjirou

    Greenjirou

    Greenjir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