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書櫥就有點像是一個群體,一群活生生的朋友,一群個體。你覺得有點孤單、有點沮喪的日子,就可以去找它們。它們就在那兒。」
我實在很難把書的原文也加在我的文章標題上,書名實在太長啦!
雖說這是一本對話錄形式的書本,但是讀來妙趣橫生!我覺得小說看多了又不想看硬梆梆的理論式書籍的話,非常適合讀這本書!因為不像小說那樣一定要有故事情節的規劃,也不像理論式書籍從頭到尾一個作者講完,這本書最棒的就在於:它是一本"對話錄",而對話的兩位剛好又是文藝界翹楚,他們特有的跳躍式談話和幽默感實在是無人能出其右。這本書所談論的就是有關於"書"的一切,也許我們會很好奇:「Hey,書有什麼好談論這麼多的?」,但這也是這本書最有趣的地方啊!兩位作者在聊天的過程也激盪出了很多我們過去沒想過,但何嘗不試著思考的議題,不論愛書與否的讀者都可以反思書本對社會、歷史和自我的意義,然後再一次地為書本著迷^.^
我會買這本書實在是個美麗的意外,但我想買書真是一件奧妙的事,總是能猝不及防的買到令我驚奇的好書(或反之),哈哈!這本書當然是前者啦,很棒的一本書。
接下來就解略討論書中作者們談論的、關於書的問題:
讀書的意義是什麼?沒讀一本書又會失去什麼?
作者之一的卡里耶爾提出了他的看法:"為了閱讀而閱讀,就像為了生活而生活。"
這絕對也是困擾我最深的一件事,當我"讀書",是因為我喜歡做這件事,還是我真的對這本書抱持熱情?有時候讀書只是因為這個舉動已經變成我的生活常規之一,不讀書會讓我覺得自己的生活很沒目標,這時候我就落入為了生活而生活的窠臼之中了(笑) 但是艾可也承認了,他並不是每次都很享受他所閱讀的書,只是因為他喜歡讀而已!所以讀書的意義是什麼呢?對我而言就是生活的一部份。
解決完第一個問題,第二個是我最擔心的事,我讀的完所有我想看的書嗎?如果不讀他們,我會不會就此失去什麼? 艾可談到,"我們被我們沒讀過的書、沒時間讀的書影響很深;世界上充滿了我們沒讀過的書,可是我們幾乎都知道這些書的梗概。"
我讀完這段後茅塞頓開,很多我所認為絕對要讀的書,是因為我身處的文化認為我需要讀的書(我們都聽過所謂"經典"云云),或是因為有太多人引用而讓我覺得不得不讀的書,但早在我讀它們之前,我就已經熟知它們了,這樣的事實同時也減低了我的負擔,因為正如卡里耶爾所說的,"一旦讀了書、看了電影,你會被迫捍衛自己的個人看法。",在真正讀那本書之前,我不必為我的好惡費盡口舌,但是當我讀過那本書,就絕對免不了為自己的一切觀感喉舌了;套用於電影上當然也完全適用!我深切感受到,當我還沒看過一部電影時,我不在乎針對這部電影的論戰,但是看過這部電影之後,我就勢必會加入評論的暴風圈中了!
因此,沒有讀一本書,也不會影響我們對它的理解,也不會減低它的重要性;有些書我們也得承認,就是一輩子難讀完它,所以換個角度想,我們就可以為"不必為之捍衛觀點"的認知而慶幸了!(笑)
書不會死?
卡里耶爾與艾可正面肯定行動裝置所帶來的閱讀的普及和方便,他們認為電腦讓所有人都必須學會讀寫,只要使用電腦,就是一連串讀與寫的應用,既然能夠閱讀的人前所未有的成長了,那書本又怎麼會死呢?
他們也說到書的"不可取代性",因為電腦及行動裝置,有使用場所的限制,但書本沒有:
因為當硬軟體一直在進化,每當一個看似永久的載體(像是DVD、隨身碟等)被發明時,他們的時效卻是飛快消逝,"沒有什麼是比永久性載體更朝生暮死的東西。";
但是書本屹立在我們的生活之中,存在超越了數個世紀,來自過去的一切一直在那兒,從未改變,所以一個抵抗了電影、廣播飛速發展,如今依舊的書本,又怎麼會容易死去呢?
我其實很喜歡這樣的想法,過去我也會悲觀地想:現代的書本就要為電子書代替了!透過卡里耶爾和艾可的思路,重新沉澱,只見技術有其約束性,而書本卻無懼於時代和改變的篩選,以一種非要佔有永恆的一席之地的姿態橫空於世。
在這裡我只簡單的介紹了兩個書中談論的主題,這本書遠比我所談論的令人驚奇、警醒,藉由書本,我們可以縱貫時代、政治、哲學、娛樂,我們可以反過來發現,這些潛移默化的、日以繼夜建構出文化、生活、自我的,就是書本。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