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gnorance: A Novel: Kundera, Milan: 9780060002107: Amazon.com: Books

「只有去國多年又回到國內的人,才會為這種顯而易見的事激動;人們竟然對彼此的事不感興趣,而且這竟然是正常的。」

 

我真的是非常非常喜歡米蘭昆德拉的作品,每次讀他的小說,總是很容易沉浸在他所架構的情節之中,且他在角色的敘事角度間轉換的如此自如,渾然天成,讀他的書真是非常幸福。

從<<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就想寫心得,但我覺得他寫的書十分奧妙,讓我膚淺的心得顯得很智障,結果讀完<<無知>>還是忍不住寫這篇肯定會讓我顯得很傻的心得。


這本小說政治背景濃厚,說實話活在太平盛世的我對於過去時代、家國的動盪真的比較難以想像;但是我覺得只要有一些歷史背景了解,加上自我代入的情境想像,就能夠很好的感受這本書了!

每一本小說都是複雜的,每一本小說都很難讓我概括所有情節,每一本都需要每個人自己體會其中。

我喜歡關於「無知」這個概念,因為通常人所要逃離的就是無知,無知讓我們脆弱、迷惘,無知促成了改變,讓人某種層面上安適於自己新的樣貌,但有時無知與純真又是如此地像,是不禁比較就難以現形的存在,是到最後都可能讓人背離原先的自我很遠的存在。

女主角對於故鄉的改變的無知形成了她深深的鄉愁感,迫使她回鄉,她在故鄉的無知讓她失去了述說的權力,她因此感到悲傷、感到恐懼,不同於他過去被迫選擇逃離故鄉的無知,對於改變了的故國的未知讓她真正主動選擇了告別,那無知的強大魅力不複存在,也許她和尤利西斯相似,發現真正的情感不存在故鄉,存在於對那未知的改變的追尋之中。
男主角對於回憶的嚴刑拷打讓我不禁想起另一本書<<回憶的餘燼>>,我們都在譴責書寫歷史、回憶的人的無知(或說選擇性記憶),但是當男主角看到過去自己的日記,而竟完全回想不起的時候,才會發現我們對自己本身的無知才讓人害怕。而男主角少年時對於情慾的無知傷害了一個美麗的少女,但當他回首往事,那個「過去的他」的存在讓他感到羞恥、憤怒;從一個幻想中豁然看見現實,或是以當下的已知檢視過去的迷惘,都讓人感受到改變的殘酷,和對真正的自己的一無所知。

同時也很喜歡作者對於信仰共產主義的分析:「今天人們放棄共產主義,不是因為他們的想法受到衝擊、產生改變,而是因為共產主義不再給人機會展現自己不墨守成規,也沒有機會讓人服從,讓人懲罰惡人,讓人有機會做點什麼事,也不再讓人有機會和年輕人一同向前邁進,不再讓人的身邊圍繞著一個大家庭。信仰共產主義不再能滿足任何需求。信仰共產主義的用途變得如此不堪,所以人們這麼容易就放棄了信仰,甚至在沒有察覺到的情況下就離棄了它。」,所謂的愛國、懷鄉是不是也很像這麼回事?在我們能夠深思、了解之前,就情感綁架了我們,讓我們利用對這些情感的無知做了許許多多的選擇,甚至大半輩子就這樣過了,國家的歷史就這樣在無知中形塑而成了。

我突然覺得這樣的失望是無可奈何的,這樣的遺忘是無可奈何的,儘管對於彼此的無知會成為巨大的空洞,讓人拒於去碰觸到過去曾經已知的一切;但有時候情況卻會相反過來,原來對於他人的刻意的不去理解,會讓無知成為保護自我的方式,免於去戳破痛苦的事實。


我無法分析作者的寫作手法、或內容隱藏的意涵等等,我只能寫出自己的讀後心得,即使這會讓我自己顯得很「無知」。(因為我對文學的研究太少了!)

但我超級推薦畢生至少讀一本米蘭昆德拉的書,不必有多高超的理解和分析,能讓自己感受那情感的動人才是最珍貴的體驗。

 

 

 

arrow
arrow

    Greenjir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