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of William Shakespeare's Hamlet – Literary Theory and Criticism

For in that sleep of death what dreams may come…

我閱讀的版本是由梁實秋翻譯的。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的劇作中我最喜歡的一部!(雖然我現在不太確定了...因為我也太推崇<第十二夜>和<暴風雨>了! )

<哈姆雷特>很有意思,通篇中似乎僅有主角是正義、堅貞的(當然先不論他對歐菲莉亞的種種行徑啦),且閱讀之中,我不禁感到煩心,因為這個世界的確處處充滿了行事不怎麼光明磊落、滿腹算計的人,他們欺騙、占盡便宜,卻還義正嚴詞,如書中哈姆雷特最大的敵人所言:「在這腐敗的世界裡,鍍金的罪惡的手可以排擠正義。」令人厭惡,卻又無可奈何。

劇中最有名的台詞,同時也是只要一說到哈姆雷特,大家都可以說出的名言莫過於: ”To be, or not to be, —this is a question.”

是生或死呢? 是忍讓(不公)還是相搏鬥呢? 這是哈姆雷特最重要的人生轉折,是最重要的道德掙扎,在這心態的變化之間,決定了他之後看待外界的目光。

反抗而死去?厭棄塵世地生活?不得不深思熟慮的抉擇,深深反映了哈姆雷特的躊躇,同時也令我想到這不也是現代人的掙扎嗎? 在這充斥著虛偽的世界要如何自處呢? 甚至連捐棄塵世後的世界也令人憂心恐懼想要像哈姆雷特一樣拔劍反抗,又不得不相當程度地忍受...

哈姆雷特報了仇,卻也踏入了死亡,這是一個正義也不能完全勝利的世界,真實要終止虛偽的代價太大,哈姆雷特的復仇行動來自內心的驅動,而忍受命運或死亡是他的抉擇,他是如此不願屈居命運之下,但我想,選擇死亡,難道不也是擁抱了命運的頑石嗎?

這麼看來,悲劇並不源於死亡,並非來自於正義的挫敗,好像是根源於命運的強縛?

論生論死,無論何者最終都是忍受命運的不可抗力。

但是即便<哈姆雷特>是個深深令我失望的故事,我還是非常喜愛它,因為在生活中,又有哪個人不是如此地掙扎著、反抗著、忍受著,等待著、決定著是否獻生於痛苦、是否沉入死睡之中?

 

 

 

 

 

 

arrow
arrow

    Greenjir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