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jesse eisenberg bream gives me hiccups」的圖片搜尋結果

「I would have been uncomfortable for a few minutes but it would mean that I would been able to fit in with my friends.」

我當初會買這本書是因為我很欣賞做為演員的Jesse,也覺得他寫的文章應該會很有意思,就讀了。


這是一本充滿了黑色幽默、笑中深藏悲傷的書,很多篇文章都非常有深意,那當然Jesse做為一個公眾人物,他的性格也難免會被拿來跟書中角色傳遞出的想法、性格比較。

剛好我也是瘋狂地看了好多Jesse的訪問影片,我還蠻喜歡藉這本書偷偷分析他的,當然每一本書不一定都代表作者的內心世界真正如何,但是我覺得很大一部份的會是作者內心世界的敞開,內心想法的袒露。

有好幾篇我看了之後都感到悲傷憂鬱,彷彿想起Jesse說過自己在社交上的不自在、還有他小時候坐校車總會哭的過去;又讓我了解到,一個生活在破損親子關係下的孩子的內心、雙眼所見到底為何?

內心的眼是純淨的,不帶一絲迎合、討好外在的成分,Jesse在Bream gives me hiccups: Restaurant reviews from a privileged nine-year-old 有一篇"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中寫道,「But I guess, if you want to be part of a group, you have to make compromises sometimes.」

在一個對同齡孩子的相處感到格格不入,卻又渴望融入其中的角色的眼中,群體生活代表著自我的妥協,我覺得這對我來說是在透過這個書中角色理解Jesse,同時也是反問自己內心的很好的經驗,這篇文章用字很單純,但是句句都能體悟出另一番風味。

這篇九歲孩子對各個餐廳評論的系列短文最後有個很感人的結尾,我在讀中常常不自禁想到,Jesse說過他跟周遭朋友相較起來像是個孩子,但是卻想法老成的人,這也正是我對這篇文章最佳的註腳,九歲的孩子在他人眼中就是孩子,但是為了跟周遭的大人相處,他讓自己變得像大人,他不知不覺如此,他有一顆多愁的心,但卻又如孩子般簡單純淨。

不過,我想在讀這篇文章的時候一定有不少人認為九歲小主角的媽媽很失職(笑),但是我覺得Jesse是充滿諒解的在寫這個角色,身為大人,有大人認為孩子不會理解的哀愁和挫折;身為孩子,有小孩體貼大人的溫柔與理解,所以我才說這篇文章有很溫馨的結尾。

在開始談另一篇,這一篇文章到一個段落的時候,我想推薦幾部我看過的Jesse有參演的,相關於親子的電影;

1.<Why Stop Now? 為何終止>這部2012年的電影我覺得很Jesse的風格,在家庭的能力崩解之下,主角Eli試著照顧自己情緒化、受盡折磨的母親,同時追尋自己的夢想,詼諧中帶有沉重的電影。 

2.<Louder than Bombs 記憶乍響> 這部電影比較悶一點,但是在刻劃親子關係上相當細膩,我提的原因是因為我覺得Jesse飾演的角色,在發現自己母親的婚外情和母親過世真相之後,他的內心是諒解的、是憐惜母親的,我猜測這是否間接傳達出了他對親子間的潛在想法呢?


我現在要來談另一篇My roommate stole my ramen: letters from a frustrated freshman,同樣是一篇系列短文,原本以為會是很可愛內容的我完全錯了!(笑) 但是這一篇讓我笑到不行,同樣是笑中有愁緒的文章。

我想特別提一個片段,是女主角指控他的老師意圖騷擾她的一段,我覺得很幽默的是,女主角先是認為老師出的功課有歧視女性的嫌疑,但是在之後女主角卻認為她的老師不給她高分、或在課堂上不點她是因為老師覺得她不夠漂亮,這難道不算是一種對男性刻板印象的歧視嗎?

我看了覺得非常有趣,對這女孩的言行不一卻毫無所查感到無奈又好笑。如我所舉的小小例子,這通篇文章中都充滿了矛盾及詼諧,是我很推薦的一篇。但是我其實很難評斷這篇文章有沒有個溫馨的結尾,因為和我上述那一篇,充滿體諒及愛的親情不同,這個與女主角通信的女主角高中老師最後到她的學校找女主角出來,狠狠指責了她一番,但透過這個令人受傷的經驗,主角卻發現她能夠自己支持自己了,她已經能走得更遠,書中用很有趣的比喻寫到:「I would be okay on my own.You know? Like I didn't bring shampoo, but I was able to make a little adjustment and use what I did bring.」

這一篇除了同樣有提到親子關係之外,我覺得還有很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一個人真的有權去評斷另一個人的生活方式是對是錯嗎?」

主角的高中老師(Rita)告訴主角她應該去看醫生,因為她是個不正常的人,但是在這之外,她沒看到的是主角對新環境的恐懼、對社交的緊張導致她對自我的過度保護、過度想像,其實她已經慢慢地越來越好,其實在她的難以理解之中,有著更多來自過去的傷害,主角其實是勇敢的。

所以我才在思考,一般人要怎麼衡量一個人正常與否?很多時候內心的傷口看都看不出來,你預期一個人應該要當個正常人,我們對一個人要求苛刻,但常常忘記我們不會理解我們看不見的地方,對我而言,這篇文章可以是作者內心的自我對話、自我修復,也可以是一篇提醒我們每個人,"切莫以自己所認同去否決另一個人的一切"的文章。


不知不覺打了很多,也許是因為這本書對我而言特別有想像空間,因此我鑽研的特別深刻,自然有許多想講,我最後想推薦同樣是Jesse的一部電影作為文章的收尾,

這部電影我本身也很喜歡,是<The End of the Tour 旅程終點>,這是一部主要由作者與記者的對話所組成的電影,我如此喜歡是因為我覺得能透過這樣的形式認識一個作家的內心,

或甚而說是,就像是看著Jesse飾演的角色在電影中與作家對話的同時,又與身為作家的自己內心真誠的對話,

在此同時,觀看電影的人又何嘗不是在與自己內心對話呢?藉由靜謐、真誠的電影對話,探索自己內心的迷惑及脆弱又影響自己多深呢?

我熱愛作家電影很大部分也是因為我相信,不論哪個作家展現出的樣貌、寫作風格,都是他們試圖將自己內心中最抽象的部分具象化為自己人生的型態,試圖向外發出訊號,尋求解答......

我很推薦這本書,可惜的是目前它只有英文版,但是! 如果不被英文唬住而卻步的話,讀起來會有很多收穫的!!!!!!!

(結果這篇文章談了好多跟Jesse相關的....(笑)

 

 

 

 

 

arrow
arrow

    Greenjir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